陸車市連12降 外資車廠受挫
工商時報【蘇崇愷╱綜合報導】
受到中美貿易戰、大陸政府汽車新排放規定、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出等因素影響,大陸今年6月份汽車銷量連續第12個月呈現下滑,連帶影響上半年大陸工業企業利潤數據欠佳,同時造成多家外資車廠的產能利用率下滑,企業面臨虧損,經營上陷入「寒冬」階段。
路透1日報導,今年年上半年大陸車市表現不如預期,中汽協日前表示,經過重新評估,將此前預估2019年全年汽車總銷量2,800萬輛,與2018年相比持平的看法,下修為2,668萬輛左右,年減5%。此一降幅較2018年全年擴大,說明大陸汽車業者今年面臨更嚴苛的生存挑戰。
另外,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也顯示,2019年上半年,大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年減2.4%,但降幅逐季縮小。上半年工業利潤下降,主要受到汽車、石油加工與鋼鐵等產業利潤下滑影響。
報導指出,這種情況讓大陸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加劇,以外資業者來說,許多汽車生產商大陸工廠的產能利用率估計已經低於盈虧平衡點。
目前在大陸市場具有影響力且銷售不斷增長的品牌包括豐田汽車(Toyota)、本田汽車(Honda)、賓士(Benz),但其他品牌已出現銷售下滑,同時必須因應產能過剩的問題。2018年,鈴木汽車(Suzuki)已成為首家退出大陸市場的大型外資車企。
據美國研究機構AlixPartners指出,現代汽車、起亞汽車、飛雅特克萊斯、雷諾、寶獅雪鐵龍(PSA)集團旗下大陸組裝廠2018年的產能利用率低於50%。正常情況下,約70%∼75%的產能利用率被視為收支平衡的門檻。
報導稱,在過去,大陸政府與外資業者對大陸車市的看法可謂樂觀,曾認為2020年時,大陸汽車年銷量將達到3,500萬∼4千萬輛。但報導引述大型跨國車廠的大陸業務主管說法表示,「今天大陸市場正逐漸趨於成熟,這是需求觸頂的例子,市場正變得有周期性。」
大陸汽車市場衰退,造成許多汽車廠商獲利下降,這些廠商在大陸投下巨資興建工廠並進行研發,希望能夠在未來幾年引領全球汽車銷售增長。
目前,外資汽車生產商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,因為業者正設法符合大陸官方新排放標準的規定,同時還要研發電動車,以因應科技巨頭生產自動駕駛汽車,以及叫車公司的競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